在漣鋼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中,他們曾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任勞任怨,奉獻自己的青春與力量,換來了企業的發展和壯大。今天,他們垂垂老矣,但老一輩漣鋼人艱苦創業的精神,業已成為漣鋼寶貴的精神財富。為了漣鋼美好的明天,讓我們記住他們的創業故事,在繼往開來中昂首向前!
一張照片,一塊獎牌,72歲的張良莊老人將它們視為珍寶,收藏了幾十年。這些照片和獎牌,飽含著辛勤與汗水。
在旁山沖退休管區,衣著樸素的全國勞模張良莊,笑容滿面地將記者請進了屋子。得知來意后,他將榮譽證書和獎牌拿出來“曬”了一回。從1958年參加工作到1994年退休,張老作為一名煉鋼工人,曾經先后6次當過廠勞模、1次省勞模和1次全國勞模。
一張珍貴的照片
張老從臥室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一卷長照片來。照片長達3.5米。
張老激動地告訴記者,這是1989年9月在人民大會堂參加全國勞模表彰會,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時照的。照片中間前排,就是鄧小平和江澤民兩位國家領導人。張老的妻子說,這張照片對他們全家來說就是一個“國寶”。因為,在這張照片后面,張老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勤與汗水。
每天手搬油磚近10噸
1958年,作為第一批煉鋼人,張良莊和另外30多名同事被派到天津實習,第二年回到漣鋼搞土法煉鋼。工作相當辛苦,全靠人工完成。張良莊挑了最苦最累的修爐工作。
為了修好每一個煉鋼爐,他每天要用手搬油磚近10噸(如左圖)。由于工作量大,他的手勁特別大,食量也特別大。在工作間隙,他刻苦自學,練就了一身過硬的修爐技術。他修出的爐子特別結實,煉出的鋼水總是最好的。當時,全國有很多人慕名來學習他的修爐技術。
張老說:“我是農村里出來的,修爐工作與干農活比,算不了什么。要干好工作,就是要不怕苦、不怕累、不怕臟。在廠里不論干什么工作,我從來沒有埋怨過。”
踏著橋墩上班
“文革”期間,“紅衛兵”有時把橋口堵住,不準工人去上班。張良莊心里急,他轉念一想,迅速從橋下的橋墩上趟過河水去上班。見此情景,好多工人效仿。由于他們每天及時趕到了生產現場,廠里的生產沒有受到任何影響。
張良莊認為,雖然修爐不是主要工種,但也相當重要。他把煉鋼爐當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,不管遇到什么困難,他都會第一時間趕到爐前。
翻遍渣罐找合金
煉鋼時要加合金。因為合金價格很貴,哪怕是掉一小砣,張良莊也要和同事們翻遍整個渣罐去尋找,再交到倉庫里,哪怕一丁點都不能浪費。大家都養成了這種良好的習慣,對公家的東西,都特別愛惜。
正因有很多像張良莊這樣的老一輩漣鋼人勤儉治廠,漣鋼才從無到有、從弱到強,不斷壯大發展。今天,他們仍然密切關注漣鋼的發展。當聽說他們曾經為之奮斗了一大輩子的漣鋼發生偷盜合金大案,勞模張良莊感到非常痛心。